应激背景下的未来取向:动机功能、应激缓冲机制和遗传学基础

甘怡群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报告人简介:

甘怡群,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第8分会(健康心理学分会)秘书长。1998在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在应激应对,心理弹性,和健康心理学,发表了1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论文发表于S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和“Health Psychology”等。近年主持5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在多个主要国际会议上进行重点和特邀报告。在两个国际SSCI期刊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 (IF=2.704),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IF=0.909) 任副主编,在另外3个国际SSCI期刊(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Stress and Health; Psych-Journal)以及国内心理学领域两个影响力最高的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任编委。2016年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心理学家,2018年被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授予会士的称号,被认为对国际应用心理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recognition of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报告摘要:

未来取向是一种个体对时间概念化的能力,它是指个体对于未来事件相关的行为以及结果的思考偏好。时间概念化的能力不仅体现了个体对事件未来发展的掌控需求以及对提前应对未来事件的准备,而且也体现了人类对于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努力。未来取向是一种重要积极的心理资源,目前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未来取向与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的关联,并未探讨其内在的机制。本次报告希望从三个方面拓展人们对未来取向功能和形成机制的理解;(1)用行为实验探讨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和时间折扣及时间知觉。我们发现,未来取向高的个体能穿透时间的屏障,准确地感知未来应激的重要性。(2)未来取向有缓冲压力的功能,其中的作用机制是计划,情绪调节和抑制控制。我们用纵向追踪的方法探讨未来取向缓冲慢性的工作和学业压力的功能,以及用行为实验结合生理和ERP方法研究未来取向缓冲实验室启动的急性社会压力。(3)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未来取向的形成和变化,初步证据说明特定位点的基因型在逆境下发展出更强的未来取向。报告也对未来取向用于时间管理,个体化的应激干预和临床应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未来取向,应激,动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